彭啟友
彭啟友,全國勞動模范,全國“五一”勞動獎章獲得者。作為中國三峽總公司負責三峽工程施工管理和協(xié)調工作的“前線指揮官”,他為三峽工程順利完成各階段的建設目標,作出了突出的貢獻。寫彭啟友,要寫的事跡太多了。1994年6月,他調到三峽,擔任中國三峽總公司建設部主任以來,三峽工程建設每一場艱苦卓絕的戰(zhàn)斗,都留下他奮斗的足跡。
但是,彭啟友是最不愿與記者合作的人。記者的推測:一是他確實太忙,三峽工程要他操心的事太多了。二是他謙虛,總是說:“工程不是我一個人能干好的,不要寫我。”三是他深感自己肩上的壓力。對記者的采訪,他一再推辭:“等到6月底吧,今年工程進度完成得怎樣,那時我心中就有數(shù)了?!钡搅?月底,彭啟友給記者下“最后通牒”了:“你們不要寫我,讓我安安靜靜干活吧?!?/p>
不得已,記者只好通過采訪他周圍的人,來側面描述彭啟友這位三峽工程建設者的先進代表。
“最熟悉工程情況的人是他”
“在三峽工地,最熟悉工程情況的人是他,他對工程的深知程度甚至超過項目部具體負責的同志。工程進展的關鍵時期,早晨吃過早飯后,上班時間之前,如果沒有急于處理的事,他都要到工地轉一圈,以了解實情,做到心中有數(shù)。他把三峽的事放在心上,責任心很強?!币晃慌c他共事多年的老同志說。
“他經驗多,知識面廣。幾年來,他緊緊圍繞工程質量、進度、造價3個環(huán)節(jié)組織工程管理,年年有新突破。”一位年輕的管理干部說。
“他是一個辦事認真負責的人,他安排工作的預見性很強?,F(xiàn)在在干二期工程,但他早已開始考慮二、三期工程如何銜接的事了。一位高級工程師說。
“他決策果斷,敢于負責,如果什么事都不能定,就當不了三峽總公司工程建設部主任。”一位年輕干部說。
“為了工作,他不怕得罪人,敢于批評,敢于提出要求;他對干部的考察注重實際工作成績,不以個人的好惡用人?!币晃辉c彭啟友在三峽工程建設一線拼搏多年,現(xiàn)退居二線的老同志,在談起彭啟友時,加上了一句:“干三峽工程,他真是個難得的人才?!?/p>
“干工作,先大家后小家”
彭啟友干工作的勁頭總是那么足。為了工作,他是一個不太顧家的男人。
他的一位朋友講起一件往事:還是在建李家峽電站時,工程建設正在緊張進行,彭啟友的妻子由于很久沒有得到丈夫的音訊,禁不住跑到工地,想看看丈夫,順便料理一下丈夫的生活。哪知,彭啟友卻把妻子訓了一頓,說影響了自己的工作,委屈的妻子只好流著淚走了。
參與三峽工程建設是彭啟友的夙愿,他是主動要求到三峽來的。他把自己30多年來參與全國七、八座水電站建設積累的經驗帶到了三峽,三峽工程也為他提供了施展才智的大舞臺。三峽是他水電生涯中最輝煌的一站,他更沒有時間顧家了。
彭啟友的家在武漢,高速公路通車后,只需3個半小時就能回家一趟,但他卻很少回家。他的作息時間表,不分上班下班,也少有雙休日和節(jié)假日。在三峽工程現(xiàn)場“總指揮”這個崗位上,他公而忘私,先大家后小家。1996年初,他年過八旬的母親去世,當時正值臨時船閘通航進入關鍵時期,他抽不開身,沒能回去與母親見上最后一面。
治水的行家
1998年長江發(fā)生特大洪水,湖北漢川民樂閘出現(xiàn)險情。湖北省防汛指揮部請求三峽總公司派專家指導。彭啟友受命趕赴現(xiàn)場,在實地勘察研究后,提出了用鉛絲籠串聯(lián)裝石立堵決口的方案,決口終于被封堵住。當?shù)厝嗣駥Α叭龒{的專家”表示由衷的欽佩。
其實,三峽工程有許多比“決堤堵口”更復雜的水利水電技術問題,在彭啟友主持下得到解決。許多人佩服他的學識和組織能力,了解他的人更佩服的是他的鉆研精神。
彭啟友隨身帶著一個厚厚的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工作記錄。他經常是白天深入工地,作調查研究,掌握一手資料,晚上看圖紙,研究合同,每個問題的處理辦法他總是思前想后,把各種可能出現(xiàn)的情況都考慮周全。
關于他的鉆研精神,他的一位老同學講了這樣一則奇事:青年時代的彭啟友在水電四局工作時,曾把該局資料室所有的資料都翻閱了一遍。那是整整兩屋子的資料啊!別人不敢相信,這位同學說:“我相信,他就是這個犟脾氣?!?/p>
正是這種刻苦鉆研的精神,使他成為治水的行家,成為三峽工程一名優(yōu)秀的指揮員?!案闪瞬簧倩睿粓D名不圖利”
“彭啟友來三峽前是正局級干部,到了三峽后,還是正局級,級別沒有長,但他沒有怨言?!?/p>
“作為三峽工程的‘前線指揮官’,他的權力很大,但亂用權力的事還沒有發(fā)現(xiàn)?!币晃蝗龒{建設者這樣評價他。
作為主管工程項目的負責人,最怕出“經濟問題”。彭啟友的廉潔自律,在三峽工地是有口皆碑的。他不抽煙、不喝酒;不吃請,也不請吃。為了堅持工作的原則性,他從不介紹自己的親友從事三峽工程建設有關的業(yè)務,多次拒收別人送來的禮品。
彭啟友對自己要求嚴格,同時也嚴格要求其他同志。他容不得不認真對待工作的同志,批評起來十分嚴厲,不怕得罪人。因此,在他身邊工作的同志對工作不敢有半點馬虎,一批年輕干部由此成長起來。